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  • A+
所属分类:最新文章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“五月五,迎端午”

又到了茶粽飘香的季节,端午节都会吃粽子“应应景”。粽子其实有很多种,南北差异也很大!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端午节各种传说与习俗!!!

纪念屈原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,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。其实屈原姓芈(mi三声),简单而言就是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。“屈”字并不是他的姓,而是氏。姓是族号,而氏则是姓的分支。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,所以他叫屈原,不叫芈原。

据说,屈原投汨罗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那时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。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,再次冒雨出动,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。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荡舟江河之上,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。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,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。看来,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,有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为证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
迎接伍子胥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,化为涛神,世人哀而祭之,故有端午节。这则传说,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。伍子胥名员,楚国人,父兄均为楚王所杀,后来子胥投奔吴国,带吴伐楚,五战五胜,攻破楚都郢城。当时楚平王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报杀父兄之仇。吴王阖闾死后,其孙夫差继位,吴军士气高昂,百战百胜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请和,夫差许之。伍子胥建议,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,谗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赐子胥宝剑,子胥以此死。子胥本为忠良,视死如归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
纪念孝女曹娥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(公元23--220年)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传为神话,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,令度尚为之立碑,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

孝女曹娥之墓,在今浙江绍兴,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,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,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,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。

端午是“别称”最多的节日!

端阳节、重五节、重午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节、蒲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屈原日、浴兰节、午日节、女儿节、地腊节、诗人节、龙日、午日、灯节、五蛋节…… 都是端午节的“小名”。

女儿节:明代沈榜在《宛署杂记》说: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…… 意思是说,到了五月端午这天,女孩子要系着五彩丝,戴艾叶和五毒灵符,打扮的漂漂亮亮的,而且嫁出去的女孩也要回娘家看望家人。因此这天也叫“女儿节”。

菖蒲节: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子,在这个时节五毒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,比如会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等,因此这一天也称“菖蒲节”。

浴兰节:端午正值仲夏,也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,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。汉代《大戴礼》云: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除了吃粽子、划龙舟以外,还有其他的风俗

带香包:带香包即可驱散夏日的蚊虫,也有“驱邪”的愿望,一般是艾草、菖蒲磨成粉,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。

跳钟馗:端午时节五毒出没,认为有邪祟作怪,跳钟馗也主要是用来祈福驱邪的。

画额:用雄黄涂抹小儿额头,用来驱避毒虫。一般画的是“王”字,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以镇邪。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最常见的包粽子方法有6种:南方和北方都有些微差别的四角粽、塔型粽、三角粽、长粽、牛角粽。

仲夏端午,与“粽”不同

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非遗的节日,和清明,春节、中秋并列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在日本、马来西亚、越南等国度同样有过端午的习俗。

每逢节日期间,你是否经常收到“端午节快乐!”的讯息?其实,端午节是不能互相祝快乐的,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,这天大文豪屈原投泪罗水、伍子胥投钱塘江、曹娥救父投曹娥江……因此,如果要送去祝福,最多互祝“端午安康”就好!

最后祝大家端午祥瑞安康哦~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